铃木为什么卖不动 一个老司机的自白与思考
铃木为什么卖不动:一个老司机的自白与思考
铃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司机,我亲眼见证了铃木从"小车之王"到逐渐边缘化的全过程。每次看到铃木4S店里稀稀拉拉的顾客,都不禁感慨万千。今天,我就以一个普通汽车爱好者的视角,和大家聊聊铃木为什么卖不动这件事。
记得2005年那会儿,我刚入行不久,铃木奥拓、雨燕这些车型简直就是城市小车的代名词。那时候油价开始上涨,老百姓对省油的小车需求旺盛,铃木凭借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和相对低廉的价格,迅速打开了市场。特别是雨燕,圆润可爱的造型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,我经手卖出的第一辆车就是红色雨燕,那位女车主至今还和我保持联系。
但好景不长,大约从2012年开始,我明显感觉到来看铃木的顾客越来越少了。起初以为是暂时现象,后来才发现这是大趋势。最直接的感受是,以前一个月能轻松卖出20多台铃木,后来降到10台都困难。展厅里的样车经常积灰,销售顾问们也开始把精力转向其他品牌。
究其原因,我认为首先是车型更新太慢。以雨燕为例,这款车从2005年引进国内,到2018年退市,13年间基本就是小修小补,外观内饰变化微乎其微。反观同期的大众Polo、本田飞度,都经历了至少两次大换代。消费者都是喜新厌旧的,面对老旧的铃木车型,自然提不起兴趣。
其次是空间问题。铃木一直坚持"小车战略",这在早期是优势,但随着中国消费者对空间需求的提升,逐渐变成了劣势。我接待过太多这样的顾客:夫妻俩带着孩子来看车,坐进后排一试,直接摇头走人。特别是二胎政策放开后,家庭用车对空间的需求更大了,铃木的小车明显跟不上这个趋势。
更致命的是SUV浪潮的冲击。大约从2015年开始,SUV在中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。长城、吉利等国产品牌靠SUV迅速崛起,连一向以轿车见长的大众、丰田也纷纷推出SUV车型。而铃木呢?直到退出中国市场,都没能拿出一款像样的SUV产品。记得有次顾客问我:"铃木有没有大点的SUV?"我只能尴尬地推荐维特拉,但那充其量就是个跨界车,根本满足不了中国消费者对"大SUV"的想象。
价格策略也是个问题。铃木后期为了维持利润,终端优惠越来越少。以启悦为例,这款紧凑型轿车定价接近10万,而同级别的国产车只要6-7万,配置还更丰富。我亲眼见过不少顾客在对比价格后,最终选择了国产车。铃木的品牌溢价能力本就不强,价格上又不占优势,自然难有竞争力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——经销商网络萎缩。随着销量下滑,很多铃木4S店难以为继,纷纷转投其他品牌。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:4S店少→消费者看车不便→销量更低→4S店继续减少。到我离开这个行业前,本地的铃木4S店已经从鼎盛时期的5家减少到1家,而且位置偏远。
当然,铃木自身也意识到了问题。他们曾试图通过进口方式引入吉姆尼等车型来提振品牌,但高昂的售价注定只是小众玩物。2018年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时,说实话我并不意外,只是觉得可惜——一个曾经辉煌的品牌,就这样黯然离场。
现在偶尔还能在街上看到老款雨燕、天语,都会多看两眼。这些车质量确实不错,很多跑了十几万公里还在服役。但汽车市场就是这么残酷,光靠皮实耐用远远不够。铃木的教训告诉我们:不紧跟市场变化,再好的品牌也会被淘汰。
作为曾经的铃木销售,我最大的感触是:车企必须真正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,而不是固执己见。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太快,适者生存是永恒法则。铃木的故事,值得所有汽车品牌引以为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