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当年引进了大众?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汽车工业往事
为什么当年引进了大众?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汽车工业往事
"大众"这两个字在中国几乎成了"汽车"的代名词,从北京胡同到上海弄堂,从广州小巷到成都茶馆,谁家没坐过一辆大众车呢?但你知道吗?当年引进大众这个决定,差点就黄了。今天,我就带你回到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,看看这段鲜为人知的中国汽车工业往事。
一穷二白的汽车工业
时间拨回到1978年,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工业是什么样子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全国一年的轿车产量才几千辆,主要就是上海牌和红旗牌。上海牌轿车用的是老掉牙的发动机技术,生产工艺停留在50年代水平;红旗轿车更是"政治车",一年就产几十辆,专供领导使用。
我采访过一位当年在一汽工作的老工程师,他回忆说:"那时候我们车间里最先进的设备还是苏联援助的,生产线上工人拿着锤子敲敲打打是常事。一辆车从开始做到下线,要几个月时间。"当时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,不是几年,而是整整三十年。
为什么是德国大众?
现在问题来了:全世界那么多汽车厂商,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德国大众?这里面的故事可精彩了。
首先得说,当时的选择并不多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(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)觉得中国市场太小,不愿意转让技术;日本车企则担心技术外泄,态度暧昧。只有德国大众表现出极大热情,这跟当时德国政府的对华友好政策密不可分。
但更关键的是,大众当时有款车特别适合中国——高尔夫。你没看错,就是现在满大街跑的那款两厢车。大众最初想引进的是高尔夫生产线,但中方考察后觉得这车太小,不适合当时中国"官车"为主的消费市场。这才有了后来桑塔纳的故事。
谈判桌上的拉锯战
谈判过程可谓一波三折。大众方面最初只愿意卖车,不愿意建厂;后来同意建厂了,又不愿意转让技术。中方谈判团队则坚持"市场换技术"的原则,寸步不让。
一位参与谈判的老同志告诉我:"德国人那会儿觉得我们什么都不懂,拿出的技术资料都是过时的。我们的工程师就熬夜研究,第二天谈判时直接指出他们资料里的问题,把德国人惊得目瞪口呆。"
最艰难的争论点是国产化率。大众最初只承诺5%,中方坚持要40%。最后折中到10%,但要求逐年提高。这个决定现在看来太英明了,正是这个条款逼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。
桑塔纳的"国产化长征"
1983年,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组装成功。但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,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——国产化。
当时有个笑话:桑塔纳只有四个轮子和一个收音机是中国造的。这不是段子,是事实。连最简单的密封条都要进口,因为国内橡胶工艺不过关。我记得看过一份资料:到1987年,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才2.7%!
转折点出现在1987年,朱镕基出任上海市长后,亲自抓桑塔纳国产化。他定下规矩:不提高国产化率,就不批准引进新车型。这才逼着国内零部件企业发愤图强。到1990年代中,桑塔纳国产化率终于突破90%。
大众给中国带来了什么?
现在回头看,引进大众的意义远超预期:
1. 技术层面:我们学会了现代化汽车制造的全套流程,从质量管理到供应链管理;
2. 人才层面:培养了一大批汽车人才,后来吉利、长城等自主品牌的骨干很多都有大众背景;
3. 产业层面:带动了零部件工业发展,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;
4. 消费层面:让轿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,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。
有意思的是,大众也从中获益匪浅。中国市场现在贡献了大众全球销量的40%,成了名副其实的"第二故乡"。
历史的启示
站在今天看这段历史,最深的感触是:改革开放初期的决策者们真有远见。他们坚持"市场换技术"的原则,用庞大的市场潜力做筹码,换来了真正的产业升级。
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,特斯拉上海工厂跑出"中国速度",追根溯源,都能看到当年引进大众时打下的基础。那些谈判桌上的坚持,车间里的汗水,都是今天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铺路石。
下次当你坐进一辆大众车时,不妨想想这段历史。从1980年代街头罕见的"豪华车",到如今随处可见的家用轿车,大众在中国的故事,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,是中国制造崛起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