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叫一七式消防车?这名字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消防史
为什么叫"一七式消防车"?这名字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消防史
最近在整理消防博物馆资料时,偶然翻到几张老照片,上面印着"一七式消防车"几个大字。这名字听着就透着股年代感,让我这个老消防迷也犯了嘀咕:为啥要叫"一七式"?是1917年产的?还是有什么特殊含义?带着这个疑问,我走访了几位退休的消防老前辈,没想到挖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消防装备进化史。
老李队长今年七十有八,戴着老花镜在消防队荣誉室当讲解员。听我提起"一七式",老人家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:"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代标准化消防车啊!"他颤巍巍地从抽屉里取出本泛黄的《消防装备沿革记录》,1971年的油印本已经卷了边。原来这个"一七"不是指年份,而是源自1971年公安部制定的《消防车定型试验规程》——这是我国首次对消防车进行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。
"那时候的消防车啊,就像个移动的大水罐。"老李比划着说。他带我看了一张黑白照片:方头方脑的绿色卡车,驾驶室后头驮着个圆滚滚的水罐,车顶架着两节拉梯,活像只笨拙的钢铁甲虫。这种基于解放CA10卡车底盘改造的消防车,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——水泵流量、水罐容量、器材摆放位置都有严格规定,全国消防队第一次用上了"同款"装备。
在消防器材厂干了三十年的王工程师给我算了一笔账:"一七式的水泵扬程才80米,现在随便一台车都150米起步。"但说起这老伙计,他的语气却充满敬意。当时全国只有三四家厂能生产消防车,工人们硬是用榔头敲、锉刀磨,把苏联嘎斯51的技术消化改良。最绝的是那个"自动脱梯装置",消防员爬到三楼时脚下一踩,梯子就会自动脱离墙面防止倒塌——这土发明后来还拿了科技进步奖。
档案室张大姐给我找到份1973年的《消防》杂志,里面详细记录了"一七式"的十八般武艺:主战车载水3.5吨,泡沫车能拖500升泡沫液,云梯车虽然只能升22米,但在当时已经是"高空作业神器"。有篇报道特别有趣,说上海消防用这种车扑救棉纺厂火灾时,新式雾状水枪比老式直流水枪省了40%的用水量,让围观的老工人们直呼"神了"。
在消防队车库,我见到了现存为数不多的"一七式"。65岁的维修班长老周正拿着油壶给车门铰链上油:"这些铁家伙现在看着笨重,当年可救过整条南京路。"他指给我看车门内侧的划痕——那是1987年某次化工厂爆炸时,消防员穿着厚重防护服挤上车留下的。最让我震撼的是车尾的工具箱,每个扳手、水带的凹槽都严丝合缝,这种近乎强迫症的收纳设计,居然延续到了现在的消防车上。
走访结束时,老李队长送我一本手抄的《消防车操作口诀》,泛黄的纸页上用蓝墨水写着:"启动先看压力表,水泵预热不能少......"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经验,如今都数字化进了新消防车的智能系统。但"一七式"这个名称,就像刻在消防发展史上的年轮,提醒着我们:那些看似笨拙的钢铁身躯,曾怎样在火场中撑起生命的希望。
回办公室整理资料时,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:或许每个时代的消防车都有自己的"数字代号",就像现在的"十八米举高喷射车"、"七十米云梯车"。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藏在编号背后的,永远是那代消防人用智慧和勇气写就的热血故事。